打印页面

首页 > 新闻评论 “保护性拆除”检验法律尊严

“保护性拆除”检验法律尊严

□姚  

 

日前,微博用户“异蛙是个跳蚤”发布微博称“蒋介石行营被拆了”,同时还发布了施工现场图片。当地文管部门回应,这是“保护性拆除”,将在原址按原貌复建行营。(昨日《天中晚报》)

“重庆行营”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笔者查阅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网站发现,该局对“重庆行营”做出同意“迁建保护”的批复。看来,“保护性拆除”似乎是所谓“迁建保护”的一个步骤。但《文物保护法》第二十条规定,“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,批准前必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”,那么,当地“迁建”是否获得国家文物局的迁移许可?

公众对“保护性拆除”、“维修性拆除”的忧虑具有普遍性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许多历史遗迹、名人故居最终得以列为不可移动文物,是许多市民、志愿者、专家、媒体奔走呼号的结果。但如果这些文物在“保护性拆除”、“维修性拆除”的旗号下被夷为平地之后,没有人被依法问责,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全国性示范效应。

遏制“保护性拆除”之风,需要行政主管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共同介入。对于触犯《文物保护法》第六十六条“擅自迁移、拆除不可移动文物”的行为,应由文物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。对不顾政府三令五申继续拆毁文物的严重行为,公安机关应根据《刑法》“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”的立案标准介入。

进入新世纪以来,中国的文保立法进程不断加速,但如果对“保护性拆除”、“维修性拆除”旗号下的典型破坏不能真正依法惩处,将会释放出一个危险的“执法不严、违法不究”的信号。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235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