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评论 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
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
李丹丹
一段时间以来,以拒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为主题的“光盘行动”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,并自觉加入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队伍。
反思身边的种种浪费现象:餐桌上几乎没有动过筷子的菜肴、办公室里整日开着的空调、走廊里日夜常明的灯、公共卫生间哗哗流淌的自来水、打印机旁随手丢弃的白纸……对于这些身边的浪费,我们很多时候习以为常、视而不见,而正是这些平日被我们忽视的浪费却消耗掉大量的资源。据科技部公布的《全民节能减排》手册显示,如果全国的户外景观灯(共约600万千瓦)在午夜至凌晨时段及时熄灭,那么每年可节电88亿度,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46万吨。88亿度电是个什么概念呢?有业内人士曾算过这样一笔账:1度电能让25瓦的灯泡能连续亮40小时,家用冰箱运行1天多,普通电风扇连续运行15小时,电视机开10小时……
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。然而,不知从何时起,在一些人眼中,座驾的档次成为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,开豪车、穿名牌、吃大餐、追求奢侈品成为“成功人士”的象征。挥霍浪费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,这其中反映了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的偏离。而对于一些普通人“舌尖上的浪费”现象,究其根源,还是“面子”作怪。一些人请客吃饭,为了显得有“面子”,往往点很多菜,宁可浪费,也不想别人背后说自己小气;因为怕失“面子”,吃不完的饭菜宁可倒掉也不愿打包带走。由此可见,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浪费行为,首先要增强人们的节俭意识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,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。
“天育物有时,地生财有限。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,我们的生活早已不再受物资匮乏和食物短缺的威胁,但这绝不能成为我们铺张浪费的理由。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,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,始终不应改变的是我们对粮食和资源的敬意和珍视。面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,我们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的意义更加重大。让我们从点滴细节做起,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。
责任编辑:guanli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3048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