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新闻评论 春节恐归 收入表象下的人情迷失

春节恐归 收入表象下的人情迷失

□堂吉伟德

 

工作怎么样、对象找到没、工资拿多少、房子买在哪儿……对于在外打拼的“漂一族”而言,亲朋好友的诸多“拷问”,勾起了许多人久埋心底的焦虑,被视为“比春运更难熬的年关”。从“拷问症候群”到“过年恐归族”,铭刻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“春节”烙印,在社会心态的沉浮中,正被重新诠释。(近日《人民日报》)

不归的理由各有不同,不归的状态如此相似。因为囊中羞涩,所以不归。坚持留在外地的异乡人,用这样的说辞,为自己节日不回家找到了一个光鲜的理由。甚至,这样的理由还可以放大,成为对弱势者,对低收入者的同情,最后成为对分配体制的诘问,对社会福利的一种拷问。
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春节对于国人的重要意义,不言自明。对于一个思乡的人来讲,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都不能成为阻止回家的羁绊。如果有对家的牵挂,回家之路就会很宽广,甚至会上演一个个感动。有千里骑摩托车归家的,也有步行返程的。过程如此艰辛而漫长,但结局却如此温馨而幸福。若回家都变得令人恐惧,连基本的人间温情,都因为花销太大而无以体验,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又在何处呢?如此对照,“回家过年开支太大,承受不起”的理由,就显得苍白而功利。

其实,“恐归”的深层原因,是在经济主导一切的情况下,金钱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与成功的最高标准,功利的思维主导下,包括人情在内的精神追求变得极为匮乏,从而导致最基本的人情没落,人性迷失。如果不能对这种心理因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,对“经济因素”的放大,就无助于对恐归群体的“思想剖析”。如同一个人的崇高与堕落,经济原因只是一个诱因,更重要的是,其内心是否储备了“回家”的渴望与冲动,是否做好了回家的所有准备。

因为带着梦想,带着期盼而出的“恐归族”,止步于“收入微薄”的表象下,其实是梦想与现实巨大落差后的内心恐惧。而这样的心理症结,远比弱势的社会地位和低微的收入现状,更值得探讨和关注。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3071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