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评论 “凭名择师” 此风不可长
“凭名择师” 此风不可长
张新义
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孩子“不输在起跑线上”,真的是竭尽所能、不遗余力,费尽周折让孩子到理想的学校读书,又马不停蹄地想尽办法为孩子寻个“名师”、找个“好班”,不然的话,总觉得对不住孩子,也觉得很没面子。
不可否认,同样是教师,有的人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,经过长期认真艰苦摸索、钻研,在自己所教的年级段和科目上,总结出了一些规律,并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升华,教育教学方法效果明显,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。时间久了,通过学校的激励和表彰、社会上的传颂和赞扬,他们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名师。随着这种效应和影响的不断发酵和膨胀,名师们就渐渐地成为了当地的名人,他(她)所教的班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好班。于是乎,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名师的学生,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班读书,成为很多“知情”的家长们梦寐以求的愿望;于是乎,新学年开学后,门路广的学生家长们把这件事当作了自己家庭中的“阶段性重点工作”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待新生入校稳定下来后,自己的孩子跟了名师、进了好班者,畅快淋漓,满面春风,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已经踏进了清华、北大的校门;自己的孩子跟了“凡师”、进了“差班”者,扼腕叹息,捶胸顿足,好像自己的孩子注定会中考失利、高考落榜。
名师之所以有名,我想除了自己的勤奋、钻研之外,大多“得益于”社会上一些人的狭隘思想、名师情结、跟风陋习。是他们宣扬了某些名师的名,让他们不断地更有名;随之又追随着名师的名,期盼让自己的孩子由此成名。应该说,我们期盼名师、呼唤名师,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名师的带动示范作用,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恪尽职守育桃李、三尺讲台比奉献。如果一味地放大名师的个人、个体效应,不但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,对名师自身,也未必是一件好事,对我们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,对某个阶段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,也会得不偿失。
责任编辑:guanli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3132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