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页面

首页 > 新闻评论 “1068个会”与“1500顿饭”折射出什么?

“1068个会”与“1500顿饭”折射出什么?

     胡殿文

 

文件连篇累牍,会议多如牛毛。近日,关于开会与吃饭的两个极端的事例见诸媒体。沿海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,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,统计结果令人震惊:1068个!中部地区一位市长说,他一年有日程安排记录的接待超过1500多顿饭,有时安排不过来,连早餐都用来陪吃,晚上还要吃夜宵,基本上“吃在外省在家,吃饭钱无处花”。

一年开会1068个,扣除节假日,平均每天3个,这个领导一年到头整天泡在会海里了。看来那句“工作就是开会,管理就是收费,协调就是喝醉”的顺口溜 ,并不夸张。以会议落实会议,以会议布置会议,以文件落实文件,以通知落实通知,任何工作似乎都可以通过会议和文件来“落实”,但这种所谓的落实,往往都是形式,其效果可想而知。由于会议众多,开销自然不小。因为开一个会议可不是像平时在单位开会那么节省:会议餐费、房费、场地租用费用、交通费……细细算账,花钱多了。会议之外,就有了陪吃问题。既要陪上级、又要被下级陪的“两陪”干部,在上下两个酒场之间奔波应付,身心俱疲。有媒体报道称,某位副厅级干部抱怨称,饭局多时,几天难吃上粗茶淡饭,他就会梦见豆芽菜小米汤;另有一位副县长一天陪洗8次温泉,抱怨“洗澡次数”太多。开会与陪客,大家已经司空见惯,以至于成为的“干部病”。病灶在于干部整天忙忙碌碌,却是陷于会海文山、送往迎来,无时间和精力谋划全局办大事,深入基层办实事,久而久之,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。

会议泛滥,应酬不断,一方面,“长官意志”需要用一个会议场合来体现领导讲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其根子在形式主义,与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格格不入。另一方面,用开会代替工作也是一种作风不实的表现。多年以来,很多领导干部认为主要工作方式就是开会,就爱好开会,只要会开了,上级的精神贯彻下去了,剩下的就是属下的事情了,领导干部的责任就算完成一大半了。因此我们才会看到“层层开会抓落实”,最后真落实的时候,又到处“跑冒滴漏”,开会的效力大打折扣。一旦出了问题,就会拿出“开过会发过文件”来搪塞。

会议过多过滥是一种懒政,不仅空耗了时间,也凸显召集者领导无方、管理乏术,更易导致与参会者的本能抵触,会场上迟到早退打瞌睡也就见怪不怪了。一些地方曾尝试减少会议数量、提高会议质量的治理措施,有的地方实行“开套会、合并开会”制度,设置“无会月”、“无会周”硬性规定等,但从实施效果看并不理想。

文山会海,送往迎来,是官僚主义、形式主义的表现。既有作风问题,也有思想问题,既有人的问题,也有体制问题。想根治会议依赖症,首先要树立群众观点,解决好为了谁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。其次要严把经费来源和实施制度问责。釜底抽薪需要减少会议、严控会议支出。不仅要严控会议规模,还要限制发言时间。在信息传播手段发达的今天,要利用新媒体沟通上下,落实工作目标,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今天,搬“文山”、填“会海”,切实转变机关作风,提高行政效率,已是众望所归。但人们看到,整治文山会海和吃喝风喊了多年,效果总是不如人意。关键是要立足当前,痛下决心,硬起手腕,强力推进。雨过地皮湿于事无补,瓢泼大雨也只管一时,只有抓反复、反复抓,才能凑效。着眼长远,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上着手,从严管严办上着力,才能形成长效机制,推动干部远离会议和接待怪圈。

 
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3195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