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评论 勿借考察之名公款旅游
勿借考察之名公款旅游
姚 晶
近年来,受不正之风影响,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学习、培训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上行下效的公务人员福利性制度。既然是福利,只要条件具备,任何理性的公务人员都会竞相争取。一些官员借考察、培训之名在国内各旅游景点观光旅游。随后上行下效,大规模的政府考察团进军全国各地,边远贫困地区鲜有人去。在基层一些市、县,政治改革、经济发展实在看不出有何可考察之处,可相互之间考察接待不断,说穿了,这些考察都是欺人之谈,其实质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旅游。
众所周知,无论是在上级安排还是公众心理,以考察为名公费旅游已被“制度化”了。党中央、国务院多次发文,严禁用公款旅游。但是,仍有人顶风而上,把公款考察变成了公款旅游。不是因为缺少相关制度约束,而是现有制度本身缺乏有效约束力,监管制度斗不过潜规则。面对公款考察的大笔经费支出,省、市、县的监管部门都是心知肚明,可是他们的问责机制往往充满柔情,因为他们往往是某些考察队伍中的主要成员,早已被腐蚀失灵。虽然这一切与执政为民宗旨相去甚远,但是有谁在为人民当家理财?
“旅游式”考察从来不差钱,一些官员不顾民生、挥金如土令百姓心寒。借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,不仅是违纪问题,也是一种腐败。八项规定的出台,自上而下为政府官员树立了标杆,百姓为之欢呼、为之拭目以待。
然而,按照相关组织者的说法,“外出考察是按照上面规定的”,不难听出,这类公款考察,其实早已成为惯例与潜规则,甚至是必须定期举办的活动。如此背景下,指望“八项规定”立竿见影改变这一习惯、制约既有的考察“福利”,其难度自然可想而知。
总而言之,遏制“旅游式”考察,其实是公共财务预算与公款开支监督制度的及时到位,笔者在此呼吁有关部门,在此春暖花开之际,也是旅游旺季,对待那些公务考察的监管要挤干水分。当然,也不能因噎废食,为了加快本地改革开放的步伐,外出实地考察取经、找差距、明方向,还是有必要的,关键是别再打着考察的招牌行旅游之实。
责任编辑:guanli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zmdnews.cn/2014/0511/93206.shtml